5月的天,漸漸炎熱

是否嗅到,鹹鹹海味

正是在白沙灘,和情人玩你追我跑的遊戲

5月20-21日,我們來到朝陽科技大學學生發展中心

不玩,你追我跌的遊戲

而是與來自不同科系大專生進行二天工作坊,一同學習愛情、尊重與暴力的三角關係。

439821.jpg

主題:當真愛來敲門---看見親密關係中的尊重、自由與控制

親密關係中的愛使人緊密而甜蜜

但當壓力、衝突關係失去平衝時

緊密變得讓人窒息

不安全的關係更讓人擔心暴力的發生

這份關係該如何繼續?

談到生活中的暴力這個主題,起初大多數成員對暴力認識都知是肢體暴力,或是威脅與辱罵,透過各種暴力類型的照片及圖片,成員更多元的看見冷暴力、網路、校園霸凌等型式的暴力。暴力一直都在生活中發生,以不同的形式帶給人傷害。

為了讓成員更能深入體驗暴力發生的情境與涉入其中每個人的心情感受,成員分成兩組,進行「暴力情境小劇場」戲劇演出,其中一組故事大意是工作常被上司臭罵的爸爸,不滿鄰居閒言閒語、討厭媽媽一天到晚的碎念;爸爸長期下來啺酒成癮,滿身酒味的爸爸回家,只要媽媽提醒就會動手及言語謾罵。

扮演爸爸的椪兒能同理爸爸沒有人看見的工作辛苦,身上扛了對家庭的責任,但情緒出現卻要壓抑、堅強,不可在任何人面前展露出來。當壓力一層一層累積,無處抒發只好藉酒消愁,承受不了的那刻爆炸,並非爸爸願意的。椪兒想對辛苦的爸爸說:「希望爸爸能好好的休息,好好的抒發情緒,才能愛自己、保護重要的人。」。

扮演媽媽的飄飄,無法相信一如往常的對話卻引發暴力,思考著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也覺得是因為他心情不好、壓力大才動手,不是故意的。而當暴力反覆地循環惡化,媽媽只歸因是命苦,但為了家庭、孩子及辛苦工作丈夫要忍耐,因而不知該不該求助。飄飄能感受落入受暴的無力和無奈,但想鼓勵媽媽說:「求助是重要性的,如果暴力發生因為害怕、擔心孩子不求救,自己和孩子也無法有好的身心健康。」。

許多時候,因為是親密、親近的對象,反而更不容易察覺暴力。我們都相信那次衝突只是一瞬間、意外的事件,不是故意的,不認為那是暴力,因而一再給予施暴對象機會,然而暴力並不因容忍而停止,甚至更變本加厲,而當暴力風暴惡化將大家捲入其中,此時想離開也掙脫不了暴力的束縛。

「生氣才會打人」,常是我們對憤怒情緒的污名化標籤,其實情緒是身體的自然反應,憤怒及負面情緒該如何去覺察、抒發及調整,才能避免用暴力發洩情緒。課程透過黏土創作,讓成員去回想生氣的樣態及感受,成員認真投入製作自己生氣的樣子,在他們分享自我的創作構思,我們意外的發現,原來看似簡單的作品,是如此真實地傳達成員內心飽滿而豐富的情緒感受。

S__13426815.jpg

S__13426812.jpg

S__13426832.jpg

S__13426835.jpg

情緒像是心被踩了一腳,踐踏 憤怒情緒如同波浪一樣,一波一波繁雜堆疊

 

「我們是如何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呢?」

「男性、女性對情緒的處理是否不一樣?」

台灣的社會環境,文化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性別角色的認知。

男生應該要堅強、勇敢、不掉淚

女生應該要忍耐、體諒、服從

正因這樣的角色性別形象,男性不易顯露情緒,壓抑不了爆發時,常常傷人也傷己。

小風談到:「男性要承擔責任,壓力當下,常要克制情緒。像當兵上戰場,就要勇敢面對,這時害怕哭了,怎麼保衛弱小?」但成員也有人回應,責任與壓力不必一定得由男性承擔,其實女性也有面對壓力和保護自己的能力。

而從成員不同的意見討論中,可以看出每個人對性別、情緒表現、壓力抒發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價值觀。而透過彼此的討論,則更澄清和發現,當我們越能看見自我受限的盲點時,也就越能打破對性別和情緒的刻板印象與迷思,讓自己得以從僵化的性別框架中,得以彈性、自由與釋放。

二天的工作坊,我們與成員們討論兩性交往關係、情緒與溝通以及尊重非暴力,期待大專生日後踏入愛情,能維持甜蜜又不失平衡的關係,讓暴力遠離親密愛人。

 

arrow
arrow

    善牧台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