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暴”,原來可以這樣作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預防暴力教育宣導工作坊】

 

本著協助醫療社會之社會科學教育與研究、推展健康社會工作與擴大社會關懷的初心,五位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莘莘學子來到了預防暴力工作的大本營善牧基金會台中中心。

破題的對話便來自兩個字:「暴力」?!

 

對「暴力」的認識、對「暴力」防治的期待、對「暴力」的迷思、對「暴力」受害者的協助,如此種種動機推開了工作坊內學員們的心門,激起對於學習預防暴力的陣陣漣漪。而最讓學員彼此無奈的不是問到「是否曾有暴力相關經驗」的話題,而是有學員說出自己過去的經驗時,大家突然都有一種瞭然於心的默契,啊!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在學階段的團體關係霸凌似乎從來未曾在世代社會中消失,有的或許只會換了一個面貌吧。

P1.jpg

 

講者藉機緩緩帶入「什麼是暴力」的主題介紹,並透過「暴力情境演練」劇中施暴者的成癮惡習,馬上來Role Play啦!

我來_家暴成癮小劇場.gif

 

劇情大意為先生因職傷不良於行,家庭的經濟壓力都落在了妻子身上,結果妻子藉由酒精來消除壓力的失控暴力行為,家中成員都成了受害者,先生無力且無奈的坐視無作為,後來逼得未成年的大女兒選擇逃離家中。

P3.jpg

 

扮演大女兒的天天表達出,每個人在當下情境中會陷在自己的情緒中,難以去理解他人,但是藉由講者引導每個學員以身為一個演出者,來試圖同理所扮演角色的心境時,才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然而選擇暴力行為僅僅是我們面對自己的難處時,不曾有過更好的學習榜樣或環境、方法,於是選擇了最方便習得的手段。暴力不是衝動或控制低落的產物,而是我們生活中最原始習得的行為手段,只要願意學習去理解、化解與接納可改變的事實,無暴力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說暴力是一種學習而來的手段,那麼使用這些手段的我們,又是如何瞭解自己的呢?有著怎樣的迷思呢?在社會期待下的性別角色探索主題中,學員是怎麼認識自己、表現自己的,就讓我們瞧瞧!

P4.png

【你認識自己的樣子嗎!

【還是熟悉別人眼中的自己?

 

透過正視自己的反思,接下來便是要了解「什麼可以阻斷暴力」,我們知道當人陷入自己情緒、衝動的泥淖時,憤怒、生氣是回應挫折的自然情緒反應,那麼我們可以學習怎麼處理化解呢?暴力不該成為一種藉口。情緒是屬於我們最自然的反應特質,便不該隨意的糟蹋,在安全生氣的主題中,學習使用「情緒雕塑」來引領學員思考自己在面對情緒時,利用黏土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對應方式與呈現手法。

「捏泥巴,捏泥巴,捏捏捏捏捏泥巴!」(好熟悉的旋律啊!)

暴力&憤怒與我的捏塑:「我走進了一個城但是我也希望能找到出口,如此安全是我小小的掩體」。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醫社系大三學生們在工作坊過程的自我創作。

P5.png

 

從理解挫折與情緒困擾的原因裡,我們學習使用「停、看、聽」來拉長與自己負面情緒的距離,以便與自己對話,藉此檢視自己、接納自己,更憑藉善意的「我訊息」溝通方式解決衝突,建立友善的關係。

最後,學員們腦力激盪設想出最適合年輕世代的預防暴力行動策略,就是結合未來科技趨勢的虛擬實境裝置,讓大家從口耳相傳的生活暴力經驗,轉化為立體實境的深刻感受!用意也在於落實言教不如身教,預防暴力從我做起。每個人能堅持拒絕暴力的行動,我們在這裡說:

P6.png

 

我來,就是不想再有下一個!

你,並不孤單!

arrow
arrow

    善牧台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