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  幫到心累了,還能怎麼做-上

 

No.19  幫到心累了,還能怎麼做-下

 

猴頭.png「都說那麼多次還是回去」、「是啊,說也說不聽,為什麼不離開?」

明明告訴受害者正確又最好的方法,也幫助好幾次了,但是受害者仍然一再回到受暴關係中,讓人不禁懷疑會不會其實受害者自己也有問題,所以不想離開?然而面對身邊親友一句句的質問,往往讓受害者感到更加無助,如同二次傷害。

 

立知小補帖

🖐旁觀者可能的迷思

  • ​​​​​​​受害者明明可以一走了之,又不是什麼難事

旁觀者常認為只要受暴就應該馬上對外求助,並且付諸行動離開對方與結束關係,才能避免再次受暴;受害者聽勸但依然沒有行動,可能會被誤解為明明有選擇卻懦弱逃避問題、沒有勇氣下決心離開。

  • 受害者自己也有問題,或是根本不想離開施暴者

都已經盡力幫忙好多次,受害者還是不離開,是不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受害者自己也有問題;旁觀者會猜想,可能受害者沒有說出實情,或是這段關係中還有值得他留下的好處,受害者其實不想離開施暴者。

 

🖐澄清迷思

  • ​​​​​​​​​​​​​​​​​​​​​離開沒想像中那麼容易

其實受害者長期處在被控制、飽受威脅與恐懼的環境下,失去自主性和被貶抑自尊的傷害,會讓受害者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且自認沒有自立生活能力,相關資料也顯示(如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美國家暴熱線,2013),一個受害者平均要經過7次的努力嘗試求助離開,才能真正離開一個施暴者。

  • 希望暴力停止,而非一定是結束關係

旁觀的我們對於受暴事件常落入了非黑即白的解決方式,認為受害者的選擇最好是離開暴力、終止關係,然而事實上,受害者大多希望終止暴力、改善關係;而在掙扎矛盾的拉扯中,面對「為什麼不離開」的質問,受害者可能會感覺被指責,因此退縮不敢再向他人求助。

 

🖐我們可以怎麼做:

  • ​​​​​​​​​​​​​​​​​​​​陪伴、真誠接納

長期、不間斷的耐心陪伴,以及尊重受害者的選擇,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肯定與支持,可以增加受害者的自信及安全感;多理解其處境與感受,「你怎麼了?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一句關心取代質問,不責怪與檢討受害者,不著急為受害者做決定,而是傾聽與肯定其自主能力,持續傳達關懷與支持。

  • 鼓勵並陪同尋求專業協助

受害者長期被孤立和控制的經驗,會影響他們主動對外求助的意願,親友可以鼓勵與陪同尋求醫療照護、警政保護、社福或心理諮詢等求助管道的支持,藉由專業協助和拓展資源,受害者可強化自我能力與安全感,更有力量和信心為自己作決定與改變行動。

  • 主動介入

受害者反覆受暴的經驗,讓他們容易失去對暴力的辨識與敏感度,當警覺暴力可能發生時,旁觀的我們主動介入的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都可能在情況惡化前發揮關鍵性的制止作用。但提醒旁觀者也要注意自身安危,以兼顧自己安全的方式提供援助,或是請求警察幫忙,集結更多人的力量來協助。

 拒暴小語

主動介入,讓愛與接納不減分 ​​​​​​​

✜影片分享

Private Violence-我們為什麼留下!

由受害者現身說法為什麼不離開的原因,如認為施暴者可以主宰一切,決定了自己的安全與生存,所以無法離開;受害者也會為了保護孩子而不輕易離開,甚至認為愛可以改變對方等。

參考文獻:『50 Obstacles to Leaving: 1-10』。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2013/6/10,取自:https://www.thehotline.org/2013/06/10/50-obstacles-to-leaving-1-10/

arrow
arrow

    善牧台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