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e4-彩稿(上).jpg

s3e4-彩稿(下).jpg

magnifier_animal_usagi情緒與行為的關連是什麼?是情緒影響行為?還是行為影響情緒?或者兩者相互影響呢?前一晚猴立知父親不滿意猴立知的考試分數,讓猴立知感到傷心,導致隔天睡過頭;遲到、來不及參加運動會大隊接力比賽,因匆忙出門將衣服穿反了遭同學們嘲笑,又讓猴立知產生歉疚、沮喪、丟臉等負面情緒。一連串的負面情緒出現,讓猴立知評價自己是個很糟糕的人。

情緒偵探:

帶大家從艾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緒ABC理論,來看看猴立知到底怎麼了?

「A」是Affairs 的字首,代表「事件」的意思;「B」是Belief 的字首,直譯是「信念」的意思,指的是「思考的習慣」、「對事件的解讀」;「C」是Consequence 的字首,直譯是「結果」的意思,指的是產生什麼樣的「心情或情緒」。

艾利斯認為A(事件)在經過B(如何解讀事件)這個過濾器之後,才會產生C(心情或情緒)的結果。

因此,猴立知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就是將考試分數未滿足父親期待這件事,解讀為自己很糟糕,不值得被愛。若是猴立知能夠換個方式解讀:「繼續努力,下次還有進步的空間」、「因為粗心被扣分太可惜,下次考試時寫完要仔細檢查」…等,情緒將轉為正向,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將不同。

 

影響生活中的事件如何應對:

人都會有情緒,但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情緒支配。 例如:團體分組討論時,有些人會因為好友未主動邀請自己加入同隊而陷入失望、孤單、生氣等情緒中,那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想法-好友必須跟我同一組;有些人則認為有機會跟不同的人組隊討論,可以有新的腦力激盪與結交新朋友。因此面對會影響情緒的生活事件時,我們首先就是要先意識到「事件情緒思考行動結果」這個循環若今天因某個「事件」出現了不愉快的「情緒」先別急著馬上進入「行動」階段應該暫時先接受「情緒」並在情緒與行動之間加入「思考」作為緩衝。即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與身體反應,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瞭解心裡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或許更能找到合適的應對方式。

 

改變情緒迴路,對應適合的行為:

從情緒ABC理論中,我們已知道信念(即想法)是會影響情緒的,因此,保持正向的信念就能改變情緒迴路,進而影響行為。那如何能保持正向的信念呢?就是要練習分辨「非理性信念」與「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是健康、有彈性的,通常會帶來一種希望感的想法;非理性信念則是死板、無法調整的,且大多有礙我們達成目標。所以,當覺察到自己有造成情緒困擾的非理性信念時,嘗試改變行動,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為新的行動會帶來新的體驗,且將越挖越鬆動,直到破除瓦解,建立新的信念。但千萬別忘了行動之前,要先想像「行動選項」所會帶來的「結果」,與進一步思考如何應對,最後再採取行動。簡單來說,就是務必要讓腦袋裡的「理性」發揮作用囉!

 

arrow
arrow

    善牧台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