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有愛,好好Say Goodby

    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年輕人追求感情遭拒而報復;或單方提分手但雙方無共識,而引發情殺案例,如:2014年「分手一週就交新男友,大學生勒死高職女」[1]。2015年「大學生情殺案,學長勒斃學妹後焚屍」[2]。2022年「疑送學姊返宿舍遭拒,男大生失控傷人」[3]。

    善牧長期在陪伴受暴服務對象時也發現,愛情走到分手階段,最是容易引發二人關係衝突的時機,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暴力危險。主動分手方常傳訊息表達要分手後即避而不見面或是失聯,引發被動分手方易有憤怒、攻擊與騷擾狀況層出不窮,顯示伴侶在處理分手議題時,常因單方面決定就行動,造成伴侶關係緊繃與衝突。善牧在進行大專院校宣導時也發現,現在年輕人因不擅處理情感與溝通議題,在面對關係衝突或是分手時,故容易用傳訊息方式,表達雙方不適合,就快速提出分手,覺得沒有與對方見面,就不用承受對方情緒,或是會有不見面提分手,好像比較安全之分手迷思。

    善牧從事預防暴力推廣的社工團隊,2022年共同策劃推出「究竟是愛還是控制?拆解情人的五大NG行為!」[4]、「曾經有愛,如何好好Say Goodbye」[5]二支影片,環扣親密關係暴力中,常見的親密關係NG行為及安全分手二個主題,試圖讓民眾進一步認知在親密關係中「尊重」與「界限」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好奇當民眾遇到分手議題時,到底「主動分手方」與「被動分手方」二者間,彼此有的感受、想法與實際行動各是什麼?一般「主動分手方」多是在有準備的狀況下,告知對方我們要分手的狀態;而「被動分手方」,大多是在被告知的狀況下,接收到對方提出分手的消息,當下所帶來的震撼、憤怒、傷心等複雜的情緒,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是最強烈且易引發暴力衝突的關係危機,小則吵架,大則甚至引發殺機危及到人身安全都有可能。故善牧透過分手經驗問卷,探討當親密關係走到分手階段,伴侶之間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1]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41395三立新聞網

[2]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292280公視新聞網

[3] )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2205/202205052079258.html華視新聞網

[4] 究竟是愛還是控制?拆解情人的五大NG行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7m_2Rrgk4

[5] 曾經有愛,如何好好Say Goodbye(上)(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LEfAwzmP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A97KvE8U4

 

      善牧於2023年進行「分手經驗調查」,透過google表單方式,邀請大專院校學生填寫問卷。問卷蒐集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針對主動分手方的經驗調查,第二部份針對被動分手方的經驗調查。期待透過問卷分析,探討伴侶在面臨分手階段時,真正的困難與真實的需要,以降低關係暴力發生之風險。

 

問卷結果分析–

主動分手方調查問卷中,年齡區間在18-22歲之有效蒐集問卷為138份。從問卷中顯示–

 

一、提出分手的人常使用的方式 (受測者不限1次經驗選填):

「約出來當面談」占32%、「分手簡訊」占41%、「透過電話分手」占18%、「對方直接斷聯、消失」占8%、「由他人轉達」占1%。

分手方式.png

從上述統計數據中可看到,僅有3成2受測者採用當面談的分手方式,其餘則採間接告知方式,且以「分手簡訊」為最多。

 

二、選擇用上述的分手方式原因:

【約出來當面談】的人,多半是認為這樣方式較具真誠與尊重對方、有正式分手感以及較能表達清楚;另選擇【間接告知】的分手方式原因較多,統整分類後,可分為以下7項及其百分占比:

1.怕尷尬/擔心受對方情緒影響/不用承擔後面情緒 _47%

2.方便、簡單快速解決/不想糾纏不清 _23%

3.不知道怎麼說/沒勇氣說/不想當壞人 _8%

4.單純不想再見面 _7%

5.擔心危險 _6%

6.覺得用文字更能清楚表達 _4%

7.其他:如不常見面、沒經驗不知道 _5%

選擇非當面談的分手方式原因.png

      從上述類別中的1-5項可以清楚看到,大多數的受測者在面對關係結束議題時,不知道該如何因應負向情緒的出現、缺乏處理關係結束的方法、期待在最短時間內從此狀態中解脫等考量,恐是讓他們較容易選擇使用不直接面對面方式說分手的因素。

 

三、在分手說法部分:

138份問卷的填答內容中,經統整分類後分為4項及其百分占比如下:

1.具正面語氣與說明具體原因,如:我覺得我們對人生的規劃不同、價值觀不一樣,在一起看不到未來,分手對彼此都好 _21%

2.抽象模糊的分手原因,如:我們分手吧,你可以找一個跟你契合的人 _24%

3.主觀地對關係下定論,如:我們不適合、不愛了、沒感覺了 _49%

4.負向表達不滿,如:你的愛讓我太窒息了、你一直對我死纏爛打,我沒喜歡過你 _6%

分手說法.png

    從上述類別中發現,僅有2成1受測者採用正向溝通討論分手,其餘則多採簡單但閃避問題說法的方式應對,不直接針對事情說明清楚,故意把話說得含蓄、婉轉一些,認為這樣是不傷害對方的做法,且未給予對方提出溝通的機會。

--------------------------------------------------------------------

被動分手方調查問卷中,年齡區間在18-22歲之有效蒐集問卷為135份,並分【有被分手經驗者】為56份,及【無被分手經驗者】為79份。

從56份實際被分手經驗者的問卷中顯示–

 

一、曾經被分手的方式 (受測者不限1次經驗選填):

「約出來當面談」占16%、「分手簡訊」占50%、「透過電話分手」占17%、「對方直接斷聯、消失」占9%、「由他人轉達」占4%、以及「其他」-如:冷暴力逼迫分手占4%。

曾經被分手的方式.png

從上述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僅有1成6受測者為當面談的分手方式,其餘的人則是被間接告知的方手方式,並以「分手簡訊」比例最高。

 

二、在不愉快的分手經驗中,感受是什麼?分別占前三名的情緒:

第一名「受傷」,有82% 的受測者勾選

第二名「錯愕」,有50% 的受測者勾選

第三名「失望」、「生氣」,各有43% 的受測者勾選

不愉快分手經驗的情緒感受.png

    其他-像是「自責」、「震驚」、「焦慮」、「無奈」,也都有40% 左右的受測者勾選,而「憤怒」則占25%。顯示多數受測者遇上令自己難以接受的分手經驗時,從六大基本情緒分類中,產生悲傷驚訝兩種情緒反應為最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憤怒情緒–有生氣、憤怒反應的人也不算少數。

 

三、在不愉快的分手經驗中,內心的想法是什麼?分別占前五名的語句,依高至低排序如下:

1.為什麼?是我做錯什麼了嗎? _50%

2.什麼都沒說清楚,莫名其妙。 _43%

3.這些日子的相處,難道都是假的? _41%

4.為什麼連見面都不願意? _27%

5.怎麼可能突然不愛我! _25%

6.我不能失去他,我沒辦法想像沒有他的日子! _25%

不愉快分手經驗中的內心想法.png

     由上述排名中發現,多數人在不愉快的分手經驗中呈現受傷困惑的狀態,內心出現自責、生氣被背叛、對關係的懷疑及不確定、被羞辱對待、與懷疑對方外遇等想法。另外,還有少部份的人出現較強烈負向情緒的回應,如:「可惡的王八蛋、爛貨」、「想跟我分手,沒那麼容易,我不會讓你離開我的」、「髒話一長串」、「渣女」、「她的閨密都是群婊子」。

 

四、在不愉快的分手經驗中,選擇做的行動是什麼?除了問卷設定的12個選項(複選題),受測者也在「其他」選項中,提供更多的答案,經歸納分類後分為6項,依高至低排序如下:

1.期待復合,如:委屈求復合、自責檢討努力做更好、讓對方知道自己過得不好、跟共同親友訴苦,讓親友幫忙挽回 _50%

2.執意問清楚分手原因,如:奪命連環call、打電話質問、到對方家樓下等、詢問真正分手的原因 _23%

3.刪除和封鎖遠離,如:直接封鎖刪除對方,老死不相往來 _21%

4.報復行為,如:自殺威脅求復合、開副本/發文,讓大家公審、跟共同親友訴苦,讓大家一起討厭對方 _18%

5.什麼都沒做,如:默默承受裝沒事、對方不要了就沒有繼續糾纏、不打擾隨時間沖淡 _16%

6.其他,如:下次要告訴另一半不可以這樣、未針對問題回答 _7%

不愉快分手經驗中選擇做的行動.png

    由上述類別中發現,在不愉快的分手經驗中,多數人選擇做的行動為期待澄清狀況及挽回感情,有50%的受測者採委屈及檢討自我方式求復合,有23%的受測者以持續追問試圖獲得對方回應;其餘還有些人則是逃避面對關係結束議題,選擇什麼都沒做或直接遠離對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18%的被分手方若感受到不受尊重,是有可能採取激烈或報復性的行動,例如網路公審、情緒勒索。

 

小結–

    綜合上述問卷蒐集內容整理,年齡區間在18-22歲之大專生,僅有2成4的人分手經驗為當面談,其餘則為間接告知方式談分手,並以「分手簡訊」為最多,而原因在於面對關係結束時出現分手困難的現象。

 

《觀察現象1》:

「迴避談論分手,讓親密關係喪失溝通成長的機會」:從問卷結果可看見,當18-22歲的大專青年面對分手議題時,普遍有不知道該如何因應負向情緒的困難與欠缺適當溝通的技巧,導致想分手的人,為了想在最短時間內從愧疚、焦慮等負向情緒狀態中解脫,容易選擇間接方式、使用閃避問題的說法提分手,卻讓被分手的人,因而陷入受傷、錯愕等負向情緒中,不斷猜測分手原因,難以接受分手事實。再加上溝通斷線,雙方失去彼此反饋的機會,無法共同釐清關係困境,以及導致關係結束的原因,被分手者情緒未能獲得釋放,需要花更長時間撫平傷口,雙方也失去學習情感成長的機會,可能再面對下一段戀情時仍是重製失敗的經驗。

 

《觀察現象2》:

「缺乏處理關係結束的方法,讓雙方落入追與逃的惡性循環」:承接上述觀察,當主動分手方迴避正面溝通,間接告知分手訊息時,被動分手方在難以理解與接受分手事實的狀態中,容易執著於追問原因或是挽回感情,甚至是反覆糾纏對方的行動。在此斷裂溝通的互動狀態下,雙方皆可能被觸發焦慮不安的壓力反應,當一方想逃離、另一方緊追不捨,雙方關係進入追逃模式時,缺乏同理與逃避溝通將可能帶來更多的誤解,反而讓關係變得更加惡劣,甚至引發衝突危機。

 

 

常見分手迷思

「不要說得太直接,會傷害到對方。」

「把話說的決絕一點,比較可以讓對方死心、才不會死纏爛打求復合。」

「直接提分手會激怒對方,要刻意拉長時間、冷淡對方,彼此比較不會受傷。」

當要提出分手時會有諸多的擔憂,例如:害怕自己會成為壞人、會傷害到對方、當面談,對方反而提出自己會改變等來要求復合、恐怖情人的人身安全議題,如果對方情緒上來我會有危險。這些猜想與顧忌會導向「不見面談比較好」的行動,反正遲早要分手,也不用說太多,速戰速決較好。

現在讓我們換個立場套入情境試想看看,當收到伴侶傳了訊息表示:「我們不適合,分手吧!」且對方無意願真誠談論或甚至斷聯,你此時可能會有各種情緒,震驚、憤怒、困惑,接著你是否會採取什麼行動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回應呢?而在這樣情境下的情緒及行動,是不是很有可能就是對方所認為的恐怖情人呢?

若你有以上的迷思並這樣做,你的伴侶可能會因為在過程中受傷、或為了尋求清楚的說法,而採取了不適切的回應行動,讓兩人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更可能因此而引發人身安全危機。

 

分手也是需要練習的

在成長過程中,許多關係的結束是隨著一個階段終止或轉換環境而發生,且是可預期的,例如畢業、轉換工作。但是面對親密關係的結束,縱使近期關係變化有些端倪,因為無法清楚得知這一刻到來的方式、時間、地點,因此對於被分手方而言都是突如其來的宣告。

清楚表達在關係中的感受與想法,是一種負責且成熟的表現。提分手方要結束一段關係應是經過思考後的決定,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深思熟慮後的感受想法往往沒有辦法好好地傳遞予對方,或是常以為自己說清楚了,卻沒有確認對方是否理解,這樣單方面的表達亦非溝通。有可能是我們缺乏適當因應方法的正向經驗,也有可能是源自於我們曾經被這樣對待的經驗。

那麼可以怎麼做呢?可以從下列幾點做起。

※建立分手儀式感

分手需要有儀式感,重點在與對方好好告別。

沒有好好告別,往往難有新的開始—不論是自己的新生活,還是另一段感情。

分手儀式感是出自於內心的真誠,提分手方需能理解若是在沒有好好說清楚的狀況下,讓對方仍然堅守這感情是一種煎熬。建議可以用以下步驟來進行:

*STEP 1確認分手的決定並鼓起勇氣:真真切切的思考過自己無法再持續這段感情的原因,清楚自己的決定後,鼓起勇氣,向對方說清楚講明白,也做好提分手後對方可能會採取行動的沙盤推演與因應。

*STEP 2合宜的提分手時間與地點: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最好是公共場合、人多的地方,兩個人面對面談;此外,在談分手的時間點,建議是在白天,不要選擇對二人有特殊意義的紀念日或節日,避免引發對方更大的情緒。

*STEP 3溫和與堅定的口氣提分手:用溫和堅定的口吻向對方說明分手的理由,真誠的告訴對方自己無法維繫感情的原因;須顧及對方的自尊,避免批評、嘲諷對方的不好,以免讓對方更加痛苦或激怒對方。

*STEP 4給予對方情緒消化的時間:同理對方在被告知分手時可能出現失落、生氣或難過等情緒,需要給對方一些時間整理消化。

 

而被分手方,面對一段感情的結束,也需要儀式感來幫助自己告別這段關係。可以試著這樣做:

*STEP 1整理心情與思緒:面對突如其來的分手宣告,整理自己的心情和思緒是必要的,回顧在二人之間是否發生了什麼事,為何走到這一步,讓自己的錯愕與驚慌稍作緩和。

*STEP 2釐清分手的原由:給自己勇氣,嘗試用比較理性、溫和的方式,邀請對方可以再與自己好好溝通,瞭解二人關係中的困難,是否沒有再努力的空間或其他方法。即使分手是已預期的結果,但至少可以讓自己更清楚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STEP3接受分手的事實:如果分手已成這段感情的定局,學習尊重對方的決定,正視存在二人之間的問題已無法繼續維繫這段感情,接受分手的事實。

*STEP4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出現的負向情緒,傷心難過、憤怒、自我懷疑、自責、失落……都是正常的,同時也要覺察這些負向情緒是否已經影響了生活作息或身心狀態。

*STEP 5找到調節身心的方法:找到合適且安全的宣洩方法,如:找人聊聊、做些有興趣的事轉移注意力,調節情緒後也安排正常的作息,走出分手的負面情緒。

*STEP 6 賦予這段感情意義,重啟新的生活:告訴自己這段感情是自己的人生經歷之一,是學習親密關係的一段里程;放下對感情的執念,重新開始美好的生活。

※保護自己、適時求助

當你是提出分手方,如果很不幸的在分手過程中,對方因為無法接受而產生衝突,甚至因此遭受對方攻擊或報復行為時,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讓自己落單、告訴親友自己的遭遇、蒐集事證、報警、洽談專業的助人者。

若你是被分手方,自己因為被分手而產生極大的失落或忿怒情緒卻無法消化時,那麼,我們也要適時求助,尋求專業的諮商或治療。

※重視情感教育

最後,善牧想呼籲情感教育的重要,應該是從小教育,並隨著不同的年齡成長階段給予教導,因此我們建議這樣做:

 

§如果您是家長,建議您可從孩子年幼時,便關心孩子在情緒和人際的發展,從家庭互動、校園交友的情境,引導他認識情緒和人我界限;良好的親子關係和開放的談話氛圍,將會有助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他願意信任與家人聊聊面對戀愛交友的好奇和困擾。身為家長的你,也可用過來人身分,以幽默和支持的態度與孩子討論感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狀況,提醒您,孩子正處於對親密關係的探索和自主的發展階段,多些傾聽,不做過多的預設批判,營造可以讓孩子可以說出心事的安全氛圍,您才有機會了解孩子在感情中的困難,以及提醒孩子保護自己的重要並提供協助。

 

§如果您是老師,可以多觀察學生在校園的交友互動,若學生向老師探問愛情相關話題,甚至是主動求助時,建議老師能夠以開放的態度提供諮詢及必要的協助。此外,亦可透過課程設計,和學生談「愛情」這件事,教導他們分辨友情與愛情、在發展親密關係中須注意到的「尊重」與「界限」、如何辨識「恐怖情人」的特徵,以及自我保護與求助的知識與管道。

 

善牧基金會持續在進行大專青年相關議題培育,在台北、新竹及台中三地皆有據點。如果你也重視情感教育議題、想了解及更多的參與,歡迎聯繫我們、加入善牧的行動!

 

  善牧台北中心.png          新竹區.png                     中區.png     

    善牧台北中心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新竹區       善牧基金會 中區預防暴力宣導

 

[1]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41395三立新聞網

[2]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292280公視新聞網

[3] )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2205/202205052079258.html華視新聞網

[4] 究竟是愛還是控制?拆解情人的五大NG行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7m_2Rrgk4

[5] 曾經有愛,如何好好Say Goodbye(上)(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LEfAwzmP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A97KvE8U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善牧台中中心 的頭像
    善牧台中中心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台中中心

    善牧台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