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亞洲大學-預防暴力教育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很開心有亞洲大學社工系的5位大專生一同來參與,首先我們引導大專生們關注「情緒」這個主題並提問:「你瞭解自己的情緒嗎?」,過程請大專生抽一張情緒卡,並透過說明與表達,請其他大專生們猜出其所抽到的情緒卡,大專生紛紛表示,原來有許多的情緒狀態,是自己平常不會去仔細注意的,更別提如何表達讓別人瞭解了,例如開心和狂喜,就有不同的層次。如何察覺個人自我情緒的複雜層次,並且加以歸類與整理,再正確的表達出來,就是本次工作坊首要的重點。

 

每天人們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境,並做出對應的反應與行動,但其中個人內在的情感與想法,我們往往不太重視或忽略它們,甚至理解錯誤,因此後果反倒是讓自己做出不符合自己需求的反應行為,遭致得到更多超出自己預期且不想要的反應結果。

01.png

03.png

 

我們藉由陳志恆心理師所教授的「掌中情緒的覺察」練習,讓大專生們發掘不曾發現的盲點:「我們的行動往往無助於解決眼前的問題。」

舉例來說:看不慣另一半的老毛病,常用碎碎念的方式來因應,但另一半依然故我,於是更常碎碎念。因為我們以為是在解決問題的行動,其實只是在處理那些令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內心的挫敗與無力感,也就是在「對抗情緒」。

    情緒的覺察是需要練習的,當不瞭解自己情緒想說的話時,請停下來去思索:「究竟所採取的行為,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只是想讓自己的情緒好一點?」辨識情緒出了差錯,自然導致不一樣的結果。所以如何跟情緒打好關係,先從學習瞭解它開始,也才會知道因應情緒有很多適合自己的作法,而【暴力】行為絕對不可行。

04.png

圖片引自陳志恆心理師,2018/05/09「掌中情緒的覺察練習」,http://blog.udn.com/heng711/111798769

          工作坊介紹暴力行為的類型與定義,以及社會文化對於個人性別角色的規範或刻板印象的課程之後,我們邀請大專生們在引發暴力的情境之中,分別扮演施暴者、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角色,透過角色的人際互動,甚至於產生衝突,藉此希望啟發一份好奇心,例如扮演施暴者時自己是什麼感覺?價值觀與自我產生矛盾時如何表達?旁觀者普遍有著「不關我的事!」等觀念,並經由社工的引導與回饋,大專生們有可能理解不同立場的人在想什麼與感受,進而增進同理心。

05.png

         預防暴力教育工作坊期待帶給大專生的,就是不斷思考與成長、體驗與覺察、重新檢視自己的盲點,並打開自己的視野。於是我們藉著兩個關於暴力的迷思:「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受害者並非無辜受害?」,採用兩組人員進行辯論的方式,讓大專生們在理性思考之餘,也能注意到自己思考的盲點,並且開拓在暴力事件的多元視野,當這個辯論練習後,「每個人考量的點或面向都是不同的,要嘗試去瞭解而非用自己的想法套入在他人身上」,大專生給予這樣的回饋,實在是難得了,這也是工作坊所期待的結果。

06.png

             最後如何做到解決不同面向的暴力問題,則是需要藉著每個大專生的參與與投入,從針對反暴生活的一句話宣言開始,進而共同著手發展屬於自己的預防暴力行動策略,這只是其中一種行動選項,對於暴力,不會只有一種選項、一種解決方法,同樣的,無暴生活的開展也不會是一個人的事,這次,讓我們共同走出暴力陰影的生活。

 

arrow
arrow

    善牧台中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